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清廷調集湘軍(曾國藩)、淮軍(李鴻章)、楚軍(左宗棠)等晚清最精銳的軍隊,在中原大地上對捻軍展開決戰。這也是清軍與捻軍十多年戰斗的決戰,戰斗中各路清軍也是非常勇猛頑強,其中湘軍悍將、老湘營(湘軍最精銳的部隊)統帥劉松山更是勇冠三軍,劉松山轉戰千里,殲敵無數,因功被賜黃馬褂、三等輕車都尉世職。
松山(劉松山)迭追擊于河南延津、封丘,山東海豐,直隸長垣、慶云、滄州、吳橋,大小數十戰,與淮、楚諸軍長圍困賊,六月,張宗禹赴水死,捻匪平。(節選自《清史稿》)
隨著捻軍的覆滅,大清帝國得以騰出手來對重點打擊甘陜叛軍,此時甘陜已經戰亂6年,甘陜局勢全面崩壞。清廷于是以左宗棠為陜甘總督,節制甘陜各路軍馬,全權負責甘陜戰事,并抽調湘軍、淮軍、楚軍以及關外八旗(金順部)赴甘陜平叛。此時的清軍經過太平天國戰爭和剿捻戰爭的淬煉,再加上進口和仿制的洋槍洋炮的加持,戰斗力達到了一個新的頂點。在各路精銳清軍的打擊下,甘陜叛軍損失慘重,如叛軍中董福祥部亦率20萬眾歸降清軍,左宗棠揀選董福祥部精壯數千人,組建董字三營。董福祥的歸降,使得甘陜叛軍士氣大跌,許多人爭相投降,甚至連叛軍幕后元兇馬化龍也投降,并改名馬朝清,甘陜亂局似乎馬上就要結束了。
但是,一片形勢大好局面下卻隱藏著暗流涌動。馬化龍明面上接受清廷的招撫,實際上則在老巢金積堡積蓄力量,并暗中支持叛軍殘部與清軍作戰。為肅清叛軍殘部也為了震懾馬化龍,同治八年(1869年),左宗棠命劉松山發起了對叛軍殘部老巢吳忠堡(今寧夏吳忠市)的攻擊。當時盤踞在吳忠堡的有叛軍余彥祿,馬正和,馬長順等部,兵力萬余人,此皆身經百戰的悍卒,而劉松山所部也不過萬人,叛軍又占據著有利地形,著實不好對付。當劉松山抵近吳忠堡時,發現萬余名身經百戰的叛軍就地結成數十個橫排方陣,叛軍陣形嚴整。叛軍的部署是盾牌手在前,長矛步兵居中,火槍手在后面壓陣,層次分明,分工有序。即便是打過很多硬仗的劉松山和老湘營的將士也著實嚇了一驚,劉松山知道這一仗不好打。
但是,劉松山還得硬著頭皮殺上去。劉松山兵分四路進攻吳忠堡,中路易德麟,左路章合才,右路蕭章開,劉松山居中策應。雙方你來我往混戰不休,鏖戰一個多時辰,雖然湘軍憑借武器裝備和訓練優勢,擊殺大量叛軍,奈何叛軍悍不畏死,劉松山始終無法突破叛軍的陣線,戰事一度陷入膠著狀態。就在這關鍵時刻,董福祥率1000余名董字三營的精銳騎兵趕到戰場,董福祥與劉松山內外夾擊叛軍,叛軍立時大亂,爭相逃竄。
劉松山與董福祥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尾隨追擊叛軍數十里,斬殺叛軍5000余人,摧毀叛軍寨堡數十座,俘虜叛軍1000余人(戰后劉松山將這些俘虜全部斬首),繳獲戰馬數千余匹,其余軍械無數,湘軍僅傷亡27人,是為吳忠堡之戰(也稱吳忠堡大捷)。
吳忠堡之戰是劉松山進入甘陜以來最大的勝仗,以傷亡27人的代價殲滅叛軍6000余人,也是湘軍在甘陜戰場上最大的勝仗,經此一戰,劉松山名震西北,劉松山的名字也成為叛軍最大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