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部宮廷大戲《如懿傳》中,有個場景猶如一把刻骨銘心的小刀,劃開了權力與人性的微妙交鋒。那個接生婆田姥姥,初見如懿時,她的命運似乎就被扣上了一枚命運的硬幣——第一次接生,便被狠心地扣掉了一半的獎賞,這怨恨如同種子般悄然埋下。
當田姥姥第二次站到了如懿的床邊,劇情的轉折讓人不寒而栗——她選擇了惡意拖延,竟讓一個無辜的生命在世間戛然而止。如懿,那個曾以為自己待人公正的皇后,面對這一殘酷事實,陷入了無盡的困惑,她難以置信,何以有人會因區區幾十兩銀子,做出如此殘忍之事?
然而,這并非如懿一人不解,我們觀眾同樣疑惑:在那個尊貴的世界里,怎會有王公貴族以孩子積福為由,輕易克扣下人的報酬?這更像是在積累怨懟,而非簡單的賞罰分明。
但若將此事置于如懿的視角,一切似乎就有了合理解釋。如懿對待那些地位不及自己的人,向來是精打細算,吝嗇于賞賜。就連對那位曾暗送秋波的凌云徹,她的慷慨似乎也只是個特例。至少在我們快速翻閱的章節里,青櫻被禁足的那段情節,揭示了如懿吝嗇的另一面——連皇帝的使者王欽,也只是空手而歸,未得半分恩惠。
相比之下,高晞月則顯得更為圓潤。她對內務府總管秦立的親昵問候,收禮后的感謝與紅包,以及對王欽的熱情招待,都顯示出她的處世之道。她的大方與體貼,讓那些小人對她畢恭畢敬,反倒是如懿,她在春風得意時未能善待他人,失寵后便成了他人報復的靶子。
有人或許會說,如懿是皇家貴胄,不懂人情世故,但真正的教養并非疏離,而是懂得尊重。林黛玉在《紅樓夢》中的待人之道,才是真正的貴族風范。面對薛寶釵的關懷,她雖心存感激,卻并未忘了自己的身份,那份體貼與體諒,遠勝過如懿的鐵石心腸。
田姥姥的故事,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如懿的吝嗇與冷漠,也揭示了因果循環的道理。
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都在編織著未來的網。如懿的遭遇,正是她過去行為的直接反饋,提醒我們,善待他人,便是善待自己。而這,才是《如懿傳》中最深刻的人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