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業,可以說是中國親子關係的一大殺器。我相信,每個陪孩子做作業的父母,背後都有一把「辛酸淚」。
微博上一搜「陪孩子寫作業」,就能看到各種家長崩潰的瞬間和吐槽。
家長在面對孩子寫作業拖拉的問題上,很容易喪失冷靜,因為孩子現在還只是寫作業拖拉,但如果養成了拖延的習慣,以後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會習慣將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完成。
中國有句古話: 三歲定八十。瑞典著名心理學者和心理治療師葛安妮和葛碧建在《0-12歲,給孩子一個好性格》一書著重強調, 童年期孩子性格的形成就是一生性格的原型。
對于孩子來說,他從一出生就是一張白紙, 他後天長成的模樣90%是教育的結果。
所以從小就培養孩子良好的做事習慣是很重要的。但是面對拖延癥,我們身為成年人都無可奈何。
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拖延心理學2》中提到,他曾調查了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他說 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癥的毛病。
其中有約25%的人有慢性拖延癥,這個比例比20世紀70年代時高了4倍。可以說,拖延癥不僅僅是孩子,也是現代人都會面臨的問題。
拖延癥其實焦慮的表現
很多人都認為孩子之所以做事拖延,大多數是他太懶惰,自控能力太差,時間規劃太差導致做事沒有條理。因此要克服拖延癥的關鍵,應該是要做好時間管理。
但有的家長會發現,即使幫助孩子做好時間規劃,每個時間應該做什麼樣的工作都寫的明明白白,孩子依舊會做事拖拉。
這時候家長就會陷入困惑,究竟應該怎樣才能解決孩子拖延癥的問題呢?
《紐約時報》有篇文章曾說,拖延癥產生的原因,其實是因為 人會對開始或完成任何任務或決定感到焦慮,而將拖延作為應付焦慮的一種機制。
拖延癥在本質上是非理性的,因為我們明明知道一件事對自己是有害的卻還要做。那為什麼我們還是會陷入長期拖延的非理性迴圈?
是因為我們無法控制,要開始或完成一件事情時產生的消極情緒。
情緒調節決定了是否拖延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奇怪,我們僅僅是因為心情不好而拖延嗎?像孩子之所以寫作業拖拉,也僅僅是因為沒心情寫?
簡而言之,是的。
心理學教授Tim Pychyl博士也提到:「 拖延是一種情緒調節問題,而非時間管理問題。」
拖延不是性格缺陷比如懶惰,也不是說時間管理能力太差,它更重要的是因為 要完成某些任務的挑戰性,以及產生的消極情緒:無聊、焦慮、不安、沮喪,甚至自我懷疑。
有可能任務本身就讓人厭惡,比如說孩子很討厭數學,現在卻被要求寫好幾份數學試卷,會本能地有抵抗情緒。
拖延癥也有可能和更深層次的感受有關,比如自我懷疑。
可能孩子不寫作業的原因,是在想數學這麼難,我要是做的不好怎麼辦?
事實上有研究證明,很多人在拖延之後往往都會自我責備,這種想法叫做「拖延認知」。
我們會懊惱當時為什麼不儘快把事情做完,這樣的想法施加的壓力通常會導致進一步的拖延。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多都是優先考慮當下的感受。
就像孩子寫作業拖遝的時候,他也知道事後會被爸爸媽媽訓斥。如果拖延可以讓自己的心理好受一些,即使我們知道日後可能會後悔,我們還是會拖延。
所以要解決拖延的問題,最重要的不是完全避免面對新的挑戰時產生消極情緒。
而是找到一個既能減輕開始任務時的挑戰感,又不會在未來產生懊惱情緒,形成二次傷害的方式。
在《拖延心理學2》中,作者羅列了幾十種應對拖延的戰術,而「有成效的拖延」就是他個人最喜歡的一種。
「我們大多數人是可以克服拖延癥的,不過不可能完全攻克這個頑疾,」作者斯蒂爾博士說,他有一篇關于拖延癥的學術論文花了10年才寫成。
「我個人最好的戰術是將自己的每個計畫跟另一個相對比,完成這一個計畫時,就拖延另一個。」
斯蒂爾說,這個戰術的基礎是行為心理學的確鑿的原理:「 我們樂于去完成任何討厭的任務,只是這能讓我們躲避某些更糟糕的事情。」
這個理論得歸功于17世紀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培根的自製法則是「利用一種情感來擊敗另一種情感,使情緒互制互克,猶如以獸獵獸。」
要打破對拖延癥的上癮, 解決方案必須是內部的,不依賴于任何外界事物。
從內部去解決拖延癥
一種是在拖延的時刻原諒自己。
2010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那些能夠原諒自己在準備第一次考試時拖延的學生,在準備下次考試時拖延的次數反而會減少。
他們得出的結論是, 自我原諒可以讓個人擺脫不適應的行為,專注于即將到來的考試,而不受過去行為的影響,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種策略是自我同情,即在面對我們的錯誤和失敗時,善待和理解。
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中分析了壓力,自我同情和拖延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拖延者往往具有高壓力和低自我同情心。
這表明,自我同情提供了一種緩衝機制,可以抵禦對自我相關事件的負面反應。
事實上,一些研究表明,自我同情不僅減少了我們現在知道的拖延癥的罪魁禍首——心理壓力,還積極地 激發動力,增強自我價值感,培養樂觀、智慧、好奇心和個人主動性等積極情緒。
最重要的是,自我同情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東西——只需要以更大的接納和善意來迎接挑戰,而不是沉思和後悔。
這可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 試著從積極的方面來重新定義任務。身為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也許之前有做過類似的事情並且獲得了很好的回饋,或者設立一些小的機制,做完一件事後,可能獲得什麼樣的獎勵。
作為父母,我們不要總是急于給孩子做出好的壞的判斷,就像孩子可能會有拖延癥的問題,不一定是時間管理的問題,而是受到消極情緒的影響。
給孩子一點時間去適應,一點空間去施展,一點自我去釋放,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