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幼稚園「識字」與「不識字」的娃,上小學後,4方面的差距會很大

温晗晗 2022/01/20

你家娃在上幼稚園的時候,有沒有教她「識字」呢?

果媽的一個親戚,娃在上幼稚園的時候,學校不教識字。親戚覺得,學校這樣做是有道理的,不要超前教育,識字這些事情,是小學該學習的。于是,娃上小學前,就上了半個月的幼小銜接班,親戚也沒在意這半個月,孩子學了啥。

然後 娃上了一年級之後,啥啥都不會,完全跟不上老師的進度,老師直接對家長說:「其他沒教就算了,這識字量,實在是太少了!」

娃識字量跟不上,數學自然跟不上, 每天都鬧著不想去上學,親戚頭都大了,特別後悔,在就沒讓孩子在幼稚園的時候,認認字!

首先,彩蛋爸爸肯定地說,娃在上幼稚園的時候,才是識字的關鍵期,這個下麵會詳細講到。

此外,幼稚園孩子是否識字,對孩子上小學後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至少,要比父母想得要大一些,彩蛋爸爸先說這一點。

幼稚園「識字」與「不識字」的娃,上小學後,4方面的差距會很大

差距1:成績

在幼稚園就識字的孩子,無論是在閱讀量,還是學習興趣上,都要比上幼稚園沒識字的孩子要強。

因此,孩子在步入小學之後,識字的孩子成績更為優異,不只是因為自己的識字量提前積累了,更是因為閱讀量得到了提前積累,學習興趣更濃,更容易適應小學生活。

在這方面贏在起跑線上,是真正的重要!

差距2:性格

家長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過問題嗎?

3歲前,孩子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3歲後,孩子開始上幼稚園,接觸陌生世界,這時候,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

認識世界,是給予孩子安全感的一種方式,而識字,是認識世界的基礎。

試想,兩個同齡的孩子走在大街上,一個認識店名,知道店裡賣啥,認識路,認識社區,但還有一個孩子,啥都「認」不出來,哪個孩子會對這個世界更有親切感?

孩子識字量大,會提升孩子的自信程度,讓孩子敢于去探索這個世界!

差距3:大腦發育水準

蒙台梭利認為,孩子在6歲前,是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時期,孩子認字,能夠讓孩子聯想出一幅畫,這也有利于孩子的全腦發育。

如果 過了6歲再去識字,那孩子走上的,就是「死記硬背」的道路。

所以,幼稚園期間識字,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是非常有利的!小學後再識字,孩子們大腦發育的差距,就已然拉開。

差距4:老師喜愛程度

絕大多數老師所喜歡的,都是成績好、又省心的孩子。

在進入小學後,孩子們各種上課規矩、行為習慣上,都會受到很大的改變,老師需要付出許多。此時,那些識字量多、學習習慣好的孩子無需太多管教,老師自然喜歡。

受到老師喜歡的孩子,對學習、上學的興趣,也會更濃。

如何在幼稚園期間,帶孩子「正確識字」

之所以現在的教育,不鼓勵孩子超強教育,是因為教育方式是錯誤的。

超強教育,便是將知識,「塞」在孩子腦子裡。彩蛋爸之前看過一個幼稚園小朋友的作業, 老師一天教5個漢字,在黑板上寫一遍,讓孩子回去寫5遍,孩子不會還很痛苦,看到字就怕。

這樣學,是真正的超前教育。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曾舉辦過一次 學前兒童雙語國際教育研討會,來自京滬兩地的教育專家認為, 3-6歲是孩子學習漢字的最佳年齡,且上小學前的識字量要達到2千左右,就能基本解決孩子的閱讀問題。

如何不超前教育,讓孩子順應自然地去認識漢字呢?3個方法,家長可採納。

1、勾起孩子認字的「欲望」

這一點,家長要一直記住,那就是無論想要讓孩子做什麼事情,勾起孩子的欲望,都是第一步!

只有如此,孩子才能真正願意去學,才能學的進去,才能長時間學。

彩蛋爸爸教彩蛋認識的第一個字,是「媽」。因為是自己最愛的媽媽,所以彩蛋很快就記住了。從那以後,每次在讀繪本、出去玩的時候,他都會主動問:「爸爸,這個字讀什麼?」

在彩蛋整個幼稚園學習漢字的過程中,我們都陪著他學,去誇他,去引導他,讓他在識字這條路上,走得很開心、很有趣。

有些字,彩蛋也總是分不清,或記不住。我們從不著急,畢竟現在是興趣養成階段,現在學不會分不清,是正常的,下次再重來就可以了,又或者找辦法幫孩子區分就行了。

不過于去計較結果的學習,是孩子學習最輕鬆,最有成就感,亦是最有興趣的一個階段。

2、散學:利用身邊一切「大字」、「小字」

教孩子識字,主要有兩種方式穿插使用,一種是散學,一種是系統學。

所謂散學,就是有機會就學。

比如,在讀繪本的時候,就可以挑典型的字詞、標題來教孩子認字,孩子認字逐漸多了,就可以開始指讀;

再比如,帶孩子出去玩,商場名字、店鋪名字、社區名字、路標等等,只要是有字的地方,都可以帶孩子去認。

這兩種散學方式,是最常見的。

3、系統學:挑對「認字書」

系統學,便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去教孩子識字。

這種識字學習,一般會用到「認字書」。而認字書的種類,實在是太多了!那種只有字,什麼圖都沒有的識字書,就不建議家長買了,因為這和死記硬背沒有什麼區別。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