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孩子回家哭著說,「媽媽,他不跟我玩」時,你可以學蔡少芬這樣做

温晗晗 2022/06/12

孩子對社交有著本能的需求。

尤其是在3~5歲成長的「人際交往敏感期」,孩子會非常喜歡跟朋友玩。

他們通過一起玩、分享玩具、食物,建立信任,體會被認可被欣賞的喜悅感。

就像心理學家皮亞杰說的:童年時期一般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和父母相互作用的世界,一個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起著與父母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既然同伴如此重要,那麼,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很難融入集體、交到朋友呢?

孩子的原因

有些小孩是因為自身性格的原因,而導致無法順利融入集體,比如非常內向,沉默寡言,在人前拘束不會表達,經常拒絕別的小朋友的邀請。

還有些小孩比較霸道,喜歡以自我中心去搶玩具、打人等等,長期下去,大家都不喜歡跟他玩。

家庭的原因

孩子說:「媽媽,他不跟我玩。」其實是孩子在向父母求助,他的內心是渴望融入集體的。

有的父母會忽略孩子的社交需求,直接來一句:「不玩就不玩,咱不稀罕,把學習搞好,他們自己會找你玩的」,從而讓孩子錯失學習社交的機會。

還有的父母會把問題歸咎在孩子自己身上,指責孩子:「他為什麼只不跟你玩兒呢?」孩子得不到理解,還加重了痛苦,社交自信心被打擊,對交友產生畏懼。

可見,父母沒有給孩子正確的社交引導,也會造成孩子出現社交障礙的情況。

環境的原因

孩子的交往是雙向的,環境中有沒有合適的玩伴是影響孩子社交的關鍵因素。

想交朋友身邊卻沒有同齡的孩子,遠離熟悉的環境搬家到新社區,找不到跟自己有共同興趣愛好的朋友,這都會讓孩子找不到合適的交往對象,而無法融入集體。

不論是什麼原因,孩子社交受挫時,都需要被理解和正確引導。想讓孩子擁有更健康的社交,家長們不妨試試下面幾種方法:

傾聽和引導孩子

被別人拒絕的時候,孩子會覺得很低落、很困惑。這個時候父母不要著急講道理,而是要認真傾聽和引導孩子。

演員蔡少芬帶孩子參加節目,小女兒遭到了其他伙伴的排斥,哭著找蔡少芬訴說委屈。

「她們都不跟我玩!」

「她們只喜歡姐姐!」

「她們一整天都不理我!」

蔡少芬擁抱并鼓勵女兒:「我覺得你的感受是真實的,我也接納你的感受。我教你一樣東西,就是你笑容多一點,你主動一點,你做回自己,他們肯定會被你吸引的。如果你還計較,你永遠都是一個不快樂的人。」

看到孩子的情緒,并且接納他,給予孩子鼓勵和勇氣,是讓他重拾社交信心的鑰匙。

教孩子「破冰」融入

很多時候孩子社交失敗,是因為不知道怎麼邁出「破冰」的第一步。

游戲力工作室創始人李巖老師說,培養兒童社交能力的關鍵在于幫孩子理解集體規則和做出貢獻。

因此,當孩子想要融入集體的時候,家長可以這樣做:

首先,引導孩子觀察和理解對方在玩什麼,游戲的規則是什麼;

其次,主動做出貢獻,自然而然地融入。比如,如果其他小朋友搭積木,可以先幫他們拿積木,如果在打球,可以先撿球,如果在跳繩,可以先拉皮筋,再輪流跳,等等。

最后,引導孩子理解集體的規則。不要一加入游戲就說其他人做得不對,畢竟,大家都不喜歡破壞秩序的人。

給孩子多一點緩沖和適應的時間

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人際交往模式也不同。

有的孩子外向開朗,喜歡交很多朋友;有的孩子則內向安靜,只喜歡和一兩個小伙伴維持好朋友的關系。

電視劇《小謝爾頓》中的主角謝爾頓高智商、過度自信,但情商卻超低,而且不喜與人交往,成長到9歲,卻一個朋友都沒有。

因此,媽媽總是格外地擔心他,看他在學校一個人吃飯,恨不得坐過去陪他。

然而,他一直沒交上朋友的原因,不是自身太過孤僻,而是沒遇到志趣相投的人。當他遇到了跟他一樣不擅長社交,但是同樣酷愛火箭學的唐,才跟對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身為父母,在教養孩子如何去人際交往之前,不妨先停下腳步來了解孩子,多點耐心,給孩子多點機會,他們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友誼與社交。

孩子遭遇社交障礙,是成長的卡點,也是學習的機會,身為父母,相比為孩子直接解決問題,更重要的課題是了解孩子,理解和引導孩子,教孩子學會坦然的面對拒絕,培養獨立社交的能力。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