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中有一位寶媽找我吐槽,說孩子越大越不聽話,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
這離著青春期還遠著呢,為何跟孩子溝通就這麼難呢!
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很多家長都有這樣一種感覺,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了。
孩子不僅不愿意和你溝通,而且還動不動就把各種口頭禪掛在嘴邊。
比如,「隨便、都怪你、反正你也……」等。
有的家長認為,這是孩子進入 叛逆期了,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會遇到這些讓人頭疼的問題。
其實,孩子所表現出的各種行為,并不是叛逆,而是他在發出求救信號。
孩子遇到了過不去的坎兒,需要父母的幫助。
你若能讀懂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對癥下藥,就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例如下面 這3個征兆,其實隱藏了很多重要信息,你都讀懂了嗎?
01孩子常說:算了,反正…
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都要盡心的神圣職責。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是什麼。
有的父母,明明心底里是愛孩子的,可不知道為什麼,話一說出口卻成為了傷害。
生活中,我們總能發現有的父母教育孩子,喜歡用批評的方式,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做飯的時候,孩子想要過來幫忙,看著孩子躡手躡腳的樣子,對孩子說:
「 算了,你去玩吧,反正你也不會。」
看到孩子學習退步了,情急之下口不擇言,對孩子說:
「 就那樣了,反正你以后也上不了清華北大,讀一個普通大學就行。」
有時候,雖然這可能只是一句氣話,但孩子很有可能會當真;
在這種言語暗示之下,孩子自然而然也就學會了這句口頭禪。
如果你仔細留意,那些被父母稱之為「叛逆」的孩子,最喜歡說的兩個字就是「反正」。
「反正我說什麼,媽媽都不聽。」
「反正什麼都是我的錯。」
「反正我學了也學不會。」
孩子常說的「反正」兩個字,到底代表的是一種什麼心理?孩子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
很多時候,孩子說「反正」的話,是由于平時被打擊的次數多了,當遇到事情的時候,出于害怕心理。
不想再體驗失落的傷害,開始降低自己的期待,用「反正」來掩飾自己的期待。
如果孩子總是說「反正」這兩個字的時候,這并不是孩子的叛逆,也不是孩子想跟你對著干, 而是他在發出一種求救。
孩子碰上了過不去的坎兒,需要父母的幫助。
遇到孩子說「反正」的時候,該怎麼做呢?
很簡單,我們只需要把孩子的反話正過來,看見孩子「反正」背后的真實需求就可以。
比如,「反正你不會」這句話,背后的潛台詞就是「 我期待你會。」
「反正你覺得我不如別人」這句話的潛台詞就是,「 我期待你能覺得我比別人好」。
明白了孩子的真實意思后,父母就要用一種積極的態度及時回應孩子的期待。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自己看到了他的期待,他的想法會被尊重。
當然,我們也并不是要滿足孩子的每一個需求;
對于那些無理的要求,或者做不到的需求,可以跟孩子說明緣由。
即便做不到,如果孩子知道你其實明白他心里的期待,他就會得到一份安慰;
即便期待滿足不了,也未必就會感到受傷。
02總愛跟父母對著干,
是孩子想體驗長大的感覺
很多父母喜歡告訴孩子應該去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總是「善于」掌控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行動磨蹭,或者反駁父母,開始跟大人對著干的時候,父母就會更加焦慮,思緒萬千,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為什麼會跟你對著干?
孩子從2歲開始到4歲,會經歷自我意識敏感期和秩序敏感期。
這時候出現的類似叛逆行為,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成長意義的。
這是孩子的自我在成長、在發展,在向這個世界宣告: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有自己的選擇。
尤其是7歲之后的孩子,儼然成為一個愛唱反調的「小大人」。
這個時期的孩子,總覺得自己長大了,很多事情總想自己做主,也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有的甚至愿意跟同學、好朋友分享,也不愿意讓父母知道。
這個階段的孩子把自己當成一個小大人,不喜歡長輩的干涉,做事情喜歡親力親為。
但他們也會脆弱地依賴父母,不講道理,顯得特別嬌氣。
尤其對父母的干涉、吼叫,會進行頂嘴,以示抗議。
面對喜歡對著干的孩子,父母該如何進行引導呢?
這時,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放手,把掌控感一點點還給孩子,允許孩子在摸索中成長。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教育不能總是牽著孩子的手走,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夠優秀,而是父母不舍得放手。
當父母嘗試去松開雙手,給孩子一份信任和自由,也許,孩子會帶來更多的驚喜。
03孩子脾氣太犟,
是在保護自己的主見意識
德國心理學家海查,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他對2-5歲時有強烈反抗意識的100名兒童和沒有這種意識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了十幾年。
結果發現:
兒童期有強烈反抗意識的孩子,84%的人長大后意志堅強,有主見,能夠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能力。
而沒有反抗意識的孩子中,只有26%的人成年后能堅持自己;
其余74%的人做事沒主見,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倔強的孩子看上去很固執,但卻是一個「績優股」。
如果家長教育得當,孩子隱藏著那份巨大能量會被激發出來,讓他終生受益。
尊重孩子的「倔強」,就是在保護孩子的主見意識。
孩子的脾氣太倔強,應該怎麼引導?
1、調整心態,尊重孩子。
2、控制自己的脾氣,多聆聽孩子。
3、用規則約束,避免自己說「不」。
孩子和父母,其實是對方的鏡子。
孩子通過這面鏡子,依稀看到自己長大以后的模樣;父母通過這面鏡子,也仿佛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
我們都是在彼此身上相互學習、共同成長、感受愛,然后在愛里,看到彼此閃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