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一歲學走路。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階段性和順序性,當他們具備了一種成熟的能力之后,就會自然而然地進行到下個階段當中,不需要父母過多的干涉。
但正常發展的前提就是孩子身體健康,不存在疾病和缺陷的干擾。也正是因為有巨觀的發展規律,才讓一些家長可以盡早得知寶寶的健康情況。
小蔡是一個新手媽媽,自從懷孕開始,就陷入深深的焦慮當中,每天都想著如何能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營養品、胎教統統派上用場,不僅要吃,還要吃最好的。
等到寶寶出生之后,小蔡的天才培養計劃就可以實施了。正常情況下,寶寶的肢體運動發展規律是,由簡單到復雜,在學會走路之前,一定要學會爬和站立才行。
但是小蔡就反其道為之,在寶寶8個月的時候,就有意識地鍛煉寶寶扶著東西站起來,爬這個過程完美跳過了。等到丈夫詢問的時候,小蔡還振振有詞:反正都得會走,會不會爬重要嗎?
只是在寶寶學會行走之后,總是會摔倒,甚至雙腿出現O型腿的前兆。等到去醫院進行檢查,醫生了解了情況之后,非常嚴肅地訓斥了小蔡:這簡直是在胡鬧,孩子雙腿的力量非常差,肌肉組織生長得也有問題,你真是坑娃呀!
回到家之后,小蔡回想起醫生和她說的話,感到非常后悔,只要看到孩子就會不停地哭,要是能夠重來的話,自己一定不會這麼愚蠢了!自己真是個大傻瓜。
肌肉力量的分配情況不同
我們都知道,寶寶在爬行的過程中,是需要全身進行配合的,眼睛控制方向,大腦控制平衡,雙腿和雙臂給予前進的動力,并且腰腹也要支撐起整個身體才行。
這看似簡單的運動,對孩子的身體考驗是非常大的。通過學習爬行,他們全身的肌肉會產生相應的記憶,并且幫助肌肉變得強大。孩子的行為越靈活,說明身體的肌群發展越好。
等到身體足夠成熟之后,寶寶在學習走路的時候才不會感到吃力,雙腿才能夠完美地承擔全身的重量,并且有了爬行的相關經驗,大腦和肢體的配合也會更好。
雙腿的形態不同
如果跳過了爬行這個環節,寶寶就從坐直接轉換為行為的狀態,對雙腿的壓力非常大。因為從靜止到運動并不簡單,不是單純靠模仿就能真正學會的。
當孩子不會支配自己雙腿,雙腿的肌肉也不知道該如何分擔身體重量時,就會導致雙腿因為受力不均和不正確,造成生理變化,O型腿、X型腿,都會相繼表現出來。
雖然寶寶在最初學習走路的時候,形態都像個小鴨子一樣,但是有相關經驗和新手小白在后期的發展當中,差異無法隱藏,會越來越明顯的。
協調性方面發展不同
在孩子身上,協調性表現如何就可以直接衡量出孩子發展水平如何,比如手眼協調,能否自己獨立吃飯,飯能不能順利送到嘴里。還有一個就是走路。
協調性好的孩子,在學習走路的過程中,可以又快又好地學會,只要他們脫離父母的保護之后,基本上不會發生頻繁摔倒的情況,有些協調性好的孩子,沒幾天就能學會奔跑呢。
但反之,協調性不好的孩子,學習的時間非常長,無論父母怎麼耐心地引導他們,他們就像是學不會一樣,怎麼做都做不好。父母一離開,就摔得東倒西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