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孩子這些行為明明是缺愛,父母還驕傲地以為是「情商高」,太可悲

温晗晗 2022/06/02

幾位家長一起聊天。

其中有位爸爸無比驕傲地說,自家兒子可懂事了,情商特別高。才3歲的人,自己穿衣穿鞋、打掃衛生、見人有禮貌、從不亂提要求,也不亂發脾氣。 只要父母要求的事情,孩子基本都能做到。

其他家長表示驚訝到了,紛紛向這位爸爸「取經」,問怎麼做到的。

爸爸帶著笑意解釋說,其實自己也沒做什麼, 就是平時不慣著孩子,不溺愛。

孩子提要求,他們覺得不行的,就堅決不同意,哭得再兇也不行。他們提出的要求,如果孩子做不到,就會冷處理,直到孩子做到為止。

聽完爸爸這一番話,我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 這哪是情商高,明明是孩子缺愛啊!

作為父母,我也希望自家孩子能懂事,不任性不胡鬧,懂禮貌、體貼、有愛心。 可這些美好的質量,得是孩子自發形成的,而不是被外界「逼迫」的。

因為被逼出來的「懂事」、「乖」,并不是高情商,只是孩子缺少關愛沒有安全感的表現罷了。

一:孩子的這些行為,是缺愛沒安全感

為什麼說,孩子「乖巧」、「聽話」并不是高情商?

舉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你和孩子坐在桌子的兩端,中間放一堆東西,然后讓孩子說出你能看到的物品。孩子給出的答案,基本都是他自己看到的,而不是坐在對面你看到的。

這是因為,心理學認為,孩子在6歲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不管是考慮問題還是做出行動,都是從「我」這個角度出發的,很少會從「你」或者「他」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6歲以后,孩子的大腦發育出抽象的概念,才能慢慢理解到「別人」的處境和想法,發展出換位思考的能力。

所以說,一個幾歲的孩子,他能「乖巧」、「懂事」、「聽話」、「省心」,真不是他情商有多高,而只是缺愛,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

因為孩子天生就需要父母的認可和愛,只有這樣,弱小、能力不夠的他們,才會發展出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

我帶女兒去游樂場的時候,看到一位媽媽,幾乎把「你再......媽媽就不喜歡你了」這樣的話掛在嘴邊。

兒子想玩海洋球,媽媽只想要他玩滑滑梯。兒子一鬧,媽媽就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啊。

兒子跟別的小朋友搶玩具,媽媽又說,你再這樣沒禮貌,我就不要你了。

兒子走到哪,媽媽幾乎就在他后邊不斷念叨這種話。 導致小男孩畏畏縮縮,媽媽要他干啥,他就干啥。

這樣的表現,真不是「懂謙讓」、「有禮貌」,而是擔心自己不被愛而不得不討好媽媽。

二:什麼才是「高情商」

我們總說「高情商」,那到底,什麼才是高情商?

我看過有關情商的書,書中總結了這4點。

①察覺情緒的能力:別人一個微表情、動作,你就能察覺到他的情緒,是生氣、委屈還是難受。

②識別情緒的能力:被人欺負時,孩子能否正確識別出自己的情緒,是生氣、害怕還是緊張。有些孩子被欺負,卻還告訴自己不應該害怕,或者默默忍受。這就是無法正確識別自己的情緒。

③理解情緒的能力:孩子不穿外套,媽媽大發脾氣。如果你是一個高情商的人,那可能能通過這個行為,理解媽媽背后擔心孩子生病、害怕別人指責不負責等情緒。而不是只看見媽媽脾氣壞這樣一個舉動。

④管理情緒的能力:就是知道分場合表達情緒。我們不會在領導發言時想到一件搞笑的事而哈哈大笑。也不會一傷心就坐在大街上嚎啕大哭。因為我們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恰當地表達。

我們去觀察孩子,很明顯,他們沒能發展出這些高級的能力。相反,他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這才是孩子。

因為孩子的大腦,是以情緒主導的。直到青春期后,發展出理性思維,他們才能很好地控制情緒,發展出較高的情商。

所以說,一個才幾歲的孩子,特別懂事、特別乖巧、特別聽大人話,這真不是高情商,而是沒有安全感,害怕父母生氣不得不表現成這樣罷了。

三:如何對待孩子的情緒?

你可能會問,那孩子哭就任由他哭,孩子鬧任由他鬧,就不管了嗎?那他不得翻了天?

其實不是的。

孩子沒能發展出高級的情緒管理能力,但不代表,我們不能引導他去試著做。

比如孩子發脾氣,我們可以先讓他們哭,等哭完,再跟他講事實,然后告訴他正確的做法,這樣,孩子就能一點一點地學會自控,試著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可以讓他先發泄情緒,發泄完,再跟孩子講道理。

這樣,孩子才能調動理性思維,發展理性的大腦。

相反,打壓以及說「我不喜歡你」、「我再也不愛你」這樣威脅的話,只會讓孩子變得膽小,害怕被拋棄而不得不表現懂事罷了。

孩子畢竟是孩子,在什麼階段就做什麼事。 如果過于追求聽話、懂事,反而可能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敏感怯弱。

你有見過這種「懂事得讓人心疼」的孩子嗎?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