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爸爸媽媽關于哺育孩子信奉的便是「開釋天性」、「散養」,主意固然是好的。
可是實施下去的時分,往往就有了很大的誤差,錯把孩子的「無法無天」當成「開釋天性」,最終導致成果事與愿違,養出沒教養、沒規則的孩子。
孩子的好習慣、能力都是從小開始培養起來的,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后,是第一個好習慣培養黃金期,家長一定要抓住,積極培養孩子的習慣和能力。
之前,有個朋友在學校當老師。他給了家長一些建議。
建議家長在孩子3歲前要「逼」孩子養成5個習慣,大腦會更聰明,孩子長大會感激你
1、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走在路上,經常看到家長幫孩子背書包,其實幼兒園的書本不多,孩子完全可以承受,家長不需要伸手幫忙,所以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背書包,如果撒嬌偷懶的話,也要忍住不幫,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雖然事情小,但對孩子養成獨立能力有好處。
回家后也要想辦法讓孩子自己吃飯,三歲了不應該再繼續喂飯,如果還堅持喂,會讓孩子無法養成獨立的吃飯能力。
也就是說遇到事情,先要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家長一力承擔,大包大攬要不得。
2、培養自我安全意識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平日里父母總是和孩子在一起,就很容易忽略安全教育。
還有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還太小,不愿意告知社會有一些負面現象存在,但公安大學王大偉教授的觀點是:孩子從3歲開始就要進行安全教育了。
這個安全教育包括平時生活中的安全常識,如:
不能因為好奇心而玩危險的東西,包括刀具,打火機,火柴等;發生火災時需要彎腰,用打濕的毛巾等捂住口鼻向樓下沖;進入電梯前需要看一下吊箱在不在;在樓梯上不能打鬧;
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類教育,父母隨時遇到時就及時告知孩子。
3、讓孩子堅持運動
堅持運動能夠有效提高人體葡萄糖的代謝水平,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從而減少心理壓力的產生。
要知道長期的壓力得不到釋放,會導致記憶力衰退,所以堅持運動能夠有效改善記憶力衰退等問題,同時還能使身體更加健康。
尤其是有氧運動對大腦記憶力的提升更是十分重要,眾所周知一個人的記憶力好壞是由大腦決定的,而大腦對于氧含量十分敏感。
當大腦供氧不足時,則會出現頭暈、記憶力下降的情況。
而長期的有氧運動能夠有效改善大腦供氧問題,并且提升體內血紅蛋白含量,更能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從而使孩子長高。
所以家長要在孩子6歲之前,逼他養成這個好習慣,不要將他關在家里逼著學習。
4、建立時間觀念
很多孩子到上小學之后都有拖延癥,上學拖拖拉拉的容易遲到。
這其實是因為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沒有形成時間觀念,上幼兒園很少有遲到的說法,孩子就喜歡拖拖拉拉。
作為家長要教會孩子看鐘表,要讓孩子知道每天幾點上學,每天吃飯多久時間,每天玩玩具玩多久的時間。
讓孩子有了時間觀念就會影響他以后的學習和工作,孩子時間觀念強,工作效率才能更高,以后也能更有出息。
5、養成愛閱讀的好習慣
想要養成孩子的閱讀習慣,什麼時候開始都不遲。妹妹3歲前,其實對繪本不感興趣,每天就喜歡抱著布偶玩。
但突然有一天,她主動拿著書來找我讀,從那一刻起,我堅持每天給她讀2-3本繪本,現在堅持快1年了,從最開始的被動閱讀,到現在哥哥看書,她也會拿繪本有模有樣地翻看。
想讓孩子對閱讀感興趣,得先讓她覺得讀書是件特別的事。
比如親子共讀,只要孩子不反感,那每天花個10分鐘,陪孩子讀本繪本,讓孩子覺得拿起書,媽媽就會陪我,或者書里的內容能吸引到她的注意,慢慢地閱讀這個習慣才能培養起來。
閱讀是一種學習必備技能,無論你學什麼內容,孩子得先閱讀,才可以繼續往下學。薇薇覺得,孩子在上小學前,把閱讀當成習慣了,爸爸媽媽都會省心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