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為什麼媽媽在家,孩子就不乖?真的是媽媽慣出來嗎,請不要再錯怪媽媽了

温晗晗 2022/03/31

最近一位媽媽遇到了一件很苦惱的事情,她實在想不出自己的教育存在什麼問題,於是過來尋求我的幫助。

這位媽媽有一個兩歲半的女兒,她把孩子帶到一歲,就開始上班了,然後由奶奶一直帶著孩子。孩子平時和奶奶在一起的時候,表現得十分乖巧。

能自己吃飯,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很少發脾氣。但是只要媽媽一下班,孩子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情緒變得很激動,一有不順心的事情就哭鬧。一步都不離開媽媽,甚至媽媽去上廁所她也要站在旁邊等著。

媽媽被孩子的各種作弄得很疲憊,但是最讓這位媽媽煩心的是來自家人的指責。婆婆說孩子和她在一起的時候都很好,只要媽媽一回來就把孩子的好習慣全部破壞了,原因就是媽媽根本不會帶孩子。這些話讓這位媽媽感覺既生氣又有些自責,她不明白孩子為什麼只要見到她就會表現出不乖?

為什麼媽媽在家,孩子就不乖?真的是媽媽慣出來嗎?

一、在媽媽身邊很有安全感

有一句老話講:「嬌崽碰到娘,無事哭一場」。

孩子只在你面前不乖是有安全感的表現,也是孩子因為真的很愛媽媽。

正因為內心有了這樣的篤定,所以他才敢在你面前肆無忌憚,釋放自己的情緒。

《美國育兒百科》裡提到: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或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不要急著高興,這只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簡單來說,媽媽身邊就好像是安全地帶。

有位家長朋友也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段時間特別忙,週末就把4歲多孩子放在爺爺奶奶那裡,星期天下午再接回來。晚上和孩子開視訊,看到孩子乖乖坐在桌子前吃飯,爺爺安慰她:「沒事,乖著呢。「

可是她一回到家,孩子的魔王本性就露出來了。

一開始她也想不明白,後來發現孩子有點怕爺爺,因為爺爺平時比較嚴肅,不怎麼和孩子開玩笑,有時候孩子不吃飯,不睡覺,奶奶搞不定,爺爺說兩句就行了。

朋友才恍然大悟,孩子這哪裡是乖,他只是不怎麼敢在爺爺面前鬧,只有跟媽媽在一起時,他才敢無所顧忌地表達需求、發洩情緒。

這種情況有點像一些成年人在外面受再大委屈也能堅強不掉眼淚,可是只要愛人或父母關心幾句,就忍不住泣不成聲。

人總是在自己最愛的人面前更任性,孩子也是。

二、孩子一見到媽媽就表現出不乖的樣子,這其中蘊含了三種心理。

1、對媽媽有充足的信任感

別看孩子年齡不大,但是他們心裡什麼都懂, 對不同的人他會採取不同的相處模式。比如孩子從小是媽媽帶的,後來奶奶接手帶他。在他的心裡,奶奶或許只是個外人。他需要和奶奶經過很長一段的磨合,才能對她有個全面的瞭解。奶奶也同樣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

但是孩子和媽媽之間是存在天然的信任感的,孩子在媽媽肚子裡安心的過了十個月。當他來到了這個美好的世界後,最初偎依在一起的親密時光也都是和媽媽一起,這種信任感是沒有人可以代替的。

當孩子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時候,他會按照規矩做事,因為孩子還沒有和媽媽之外的人建立深入的情感關係。孩子 不知道和其他人相處的邊界在哪裡,萬一自己的行為觸怒了對方,也許會遭到訓斥或者指責,因此孩子就會變得謹言慎行,格外守規矩。

2、向媽媽釋放情感

媽媽上班去了,在這一天中她都要和其他人一起度過。這一天孩子也會遇到些不順心的事情,或者一些他自己難以解決的困難。但是這些喜怒哀樂他不方便向其他人表達,只有等到媽媽回來了,才能把自己一天的情緒發洩出來。

這些情緒有可能是對媽媽的思念,或者是對媽媽的諸多不理解,責怪媽媽沒有陪在自己的身邊。我們這些成年人也會有同樣的心理,如果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遇到了情緒不好的事情,我們不會向朋友同事發火或者鬧脾氣,我們或許會對父母或者老公發發脾氣,因為他們是我們充足信任的人。

3、引起媽媽的注意

我們常常看到很多的孩子剛學會一首歌,他就會說:「我要等到媽媽回來唱給她聽。」有些孩子得到一些好吃的東西,他也會裝進兜裡,因為這是留給媽媽的。

孩子對媽媽的情感就是這樣深刻, 他們會時刻關注媽媽,也希望媽媽能時刻關注自己。當媽媽回家後,孩子也會採用五花八門的辦法去吸引媽媽的注意力。有些孩子會用哭鬧、黏人的方式,有些孩子開始讓媽媽餵飯,甚至還有一些孩子已經能夠自己大小便了,卻在媽媽在家的時候故意尿褲子。如果你不知道孩子背後的特殊心理,可能真的會被他們的這些行為弄得抓狂。

對於0-3歲的孩子而言,他們的安全感多是從媽媽身上獲得的。 孩子安全感的培養是一個不斷鞏固的過程,當孩子發現媽媽對他的關注變少了或者安全感不足的時候,孩子就會想盡辦法吸引媽媽的注意力,讓媽媽花費更多的精力在自己身上。

還有一些孩子,他們會採用特殊的方式求得媽媽的關注。比如有些媽媽工作非常忙,把孩子寄養在爺爺奶奶家裡,當媽媽偶爾去看望孩子的時候,他會表現出很冷漠的樣子,刻意和媽媽保持距離。這是因為孩子每次遇到分離的時候,他的內心都十分矛盾和痛苦。為了避免承受這種分離的痛苦,他就會遠離媽媽避免傷害。

三、

我們應該做什麼呢?

1.多點耐心和理解

美國兒童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

我不相信有壞孩子,當他們不乖時,我會想他們需要什麼説明。每個孩子身體裡都有一個杯子,需要用愛,關注,照顧和理解來蓄滿。有時候孩子焦躁不安,心煩意亂,其實只是因為他的杯子空了。

你要知道,每個不乖的孩子背後,可能藏著很多沒有被滿足過的需求,越是不乖,就越是需要父母冷靜下來,看見孩子。

最差的做法是,孩子在你面前鬧,你推開他、否定他、充滿不耐煩。

不妨抱抱他,陪他玩,多花點時間讀懂孩子。

2.提前告知,跟孩子增加點儀式感

這一點真的很重要,不管什麼時候,千萬不要瞞著孩子,偷偷地溜走。

對他們來說,不知道媽媽去了哪兒,什麼時候回家,是最著急的事情。

跟孩子分開的時候,給他一個簡單的理由。例如,媽媽出去買菜,一會兒就回來;媽媽去上班啦,等太陽公公下山媽媽就回家陪你玩......

我們還可以跟孩子增加點儀式感,例如每天出門前10分鐘,跟孩子擁抱告別,說再見;每天回家後,先抱抱他們,然後再去做別的事情;偶爾還可以給他們帶一個小小的禮物,可以是一小塊甜點,也可以是一個小玩具,這樣會大大地緩解孩子面對分離的焦慮感。

多多陪伴,擁有高質量的親子關係

你一個手機,孩子一個手機,倆人全都「葛優躺」,再翹個「二郎腿」,悠哉遊哉可能是最糟糕的親子陪伴方式了。

其實,高質量的親子陪伴一點也不複雜,只要你肯放下手機,多陪孩子讀讀繪本,玩玩遊戲,做做手工,遛遛彎,對他們來說就足夠啦~

wendy媽有話說:

突然想起一句話,特別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他們確實也幹不了什麼,但卻能讓你什麼也幹不了,時時刻刻黏著你。

可這就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呀,他們對媽媽的愛沒有任何附加條件:他們會在你進家門後,第一個抱你;會在醒來後睜開眼,第一時間找你;會在受委屈後,第一個找你哭。

他們總會踮著腳,仰著臉,軟軟糯糯地抱抱你、親親你,開開心心地喊你「媽媽」,然後再跑開......

仔細想想,孩子黏我們的時間,真的沒幾年。

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他們離開的背影越來越大,依賴你的時間越來越短。

倒不如趁現在,好好享受這些甜蜜的小負擔......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