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夠出人頭地,甚至有的還會因此焦慮,不知道孩子以後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其實孩子將來會怎樣,通過他們年幼時在餐桌上的表現就能夠看出來。李玫瑾坦言:吃飯時會有這4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本事。
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在育兒領域中也有所建樹,她的育兒講堂引起了很多家長共鳴。
因為李教授不僅說的非常精彩,更重要的是每一個觀點都很有道理,讓大家無力反駁。
吃飯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畢竟人是鐵飯是鋼,隨著人們生活條件不斷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喜歡帶孩子去外面吃飯。
每到這時孩子當然會非常開心。但就是吃飯這樣一件小事,卻能看出孩子將來是否有本事。
吃飯時會有這4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本事
一、喜歡吃獨食啊,有些孩子他有這樣的一個習慣,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就要據為己有,比如說在飯桌上,看到自己喜歡吃的菜,就拉到自己面前,然後看到自己喜歡吃的菜快被吃完的時候就使勁往自己的碗裡扒拉,甚至全部倒到自己碗裡來的這樣一些習慣。
因為現在的生活水準好了,很多父母認為這樣並沒有什麼問題,甚至是比較贊成的,認為這樣的孩子到了外面不會吃虧,尤其是以後上學,不會餓著自己,家裡面孩子想吃就吃吧,巴不得孩子多吃一點呢。甚至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喜歡吃還會主動端起盤子往孩子碗裡倒,殊不知啊,在家裡養成了這種習慣,很難改掉,到了外面呢,也會如法炮製,如果說你的孩子在公共場合也是這樣的一種行為,你會不會覺得特別的沒有面子呢?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無論在哪裡,都要制止他,告訴他這是非常不禮貌,非常自私的一種行為,如果不加以制止,長大了之後,孩子可能會養成這種自私自利或者說比較霸道的性格,對他的人際交往是有影響的,現在大家都不缺一口飯,還是不要為了這方面的一些小事影響到了孩子的性格。
二、餐桌上發脾氣
餐桌是就餐的場所,一切事情都要放在用餐後說,餐桌上不能發小脾氣,否則影響的是其他人。餐桌中發小脾氣,最容易影響其他人的就餐心情,讓本來可以好好談的事情,也會不可扭轉。餐桌中發脾氣的人,以後很難有大的成就,吃飯時都管不好自己的嘴,管不住自己的脾氣,以後在一些重要場所,也會如此,小時候在餐桌中摔東西,長大後也會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三、邊吃邊扒拉,挑食,有些孩子就有這樣的習慣,吃飯的時候在盤子裡扒拉來巴拉去,總是挑不到自己心儀的那一塊,甚至有的夾起來感覺不對又放回去,從新扒拉一圈,吃飯時碰上這樣的人,你是不是覺得特別的倒胃口,甚至就會對這個人有一個評價,不管他在什麼位置,打心眼裡你就會看不起他,那麼,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是這樣的嗎?顯然是不願意的。
四、用筷子敲桌子或碗
有些家長會帶著孩子去聚餐,在聚餐時,服務員還沒上菜,孩子等得無聊就會用筷子敲打桌子或碗,而且還會大聲喧嘩。
古人雲:食不言,寢不語,吃飯的時候最好在安靜的氛圍下吃飯,這樣才助於腸道消化。而且孩子這樣的行為也會打擾在餐廳就餐的人,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有這樣的行為,長大以後也難有出息。
家長從小要教給孩子的餐桌禮儀
生活細節,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教養和素質。
對於餐桌上的小禮儀,家長一定要從小給孩子培養。
第一,請長輩先入座,並先給長輩盛飯,在長輩還未動筷之前,不應自顧自地先吃起來。
第二,吃飯時要保持挺拔的姿態,要坐正坐直,這樣不但好看,還有利於消化。
第三,吃東西時,要注意到要為別人留一些,除非大家明確表示自己不再要了,否則不能自己就清空菜盤裡的食物。
第四,不要輕易抱怨飯菜不合自己胃口,更不要挑挑揀揀。
第五,夾菜的時候,不宜一次夾太多,把自己碗裡的吃完再去取菜。
第六,別人給你夾菜時,要說聲「謝謝」。
第七,咀嚼食物的時候,嘴巴注意要閉著點,不要發出太大的聲音。
第八,在飯桌上,切忌撓癢、用手摳牙縫等不雅行為。
第九,如果吃完飯要先離開餐桌,需要獲得家長的同意。
第十,在別人用餐時,注意不要大吵大鬧,更不要隨意跑動。
Wendy媽有話說:
吃飯,是一場修為。
孩子的教養,就體現在吃飯方式上。
文明的餐桌禮儀應從小培養,父母自己更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好榜樣。
日常無小事,在細節上培養好,孩子的未來也能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