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家長反映,孩子上了國中後,進入青春期,性格大變。你說的話他不聽,也不愛跟你交流,一點小事就發脾氣,不知該如何是好。
的確,青春期的孩子獨立需求旺盛,為爭取個人自由空間表現得十分敏感、攻擊性強,這個時期的孩子,父母該學會慢慢放手,教育才能行之有效。
我們總說,教育是有「有效期」的。教育孩子,最好的時間是0-12歲。
等到青春期再管教孩子,是費力不討好,而且到了青春期,孩子一部分觀念、性格、習慣已經定了型,再想改變是難上加難。
孩子12歲前,家長千萬不要在以下幾件事上偷懶——
一.0-3歲 足夠的安全感
安全感對人的一生來說,就像造房子時的根基,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視。一個好的根基,是房子屹立不倒的關鍵。
每個孩子一定會在成長的過程中面對大大小小的挫折,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一點小事就能讓他崩潰。 有安全感的孩子,會擁有強大的恢復能力,即面對困境的抗挫力。
那麼,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呢?陳曦老師在直播間提出了兩個方法。
· 孩子需要發洩情緒
3歲之前的孩子,簡直堪比「大魔王」,一言不合就放聲大哭。肚子餓了要哭,拉粑粑了要哭,想爸爸媽媽了要哭。
很多媽媽或者帶娃的長輩,一聽孩子哭就頭疼,立馬抱起孩子哄,直到孩子不哭為止。
然而,陳曦老師在直播間指出: 想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必須讓孩子「哭個夠」。因為哭是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如果沒有當場發洩出來,孩子的情緒就會越積越多,成為一個定時炸彈,在孩子長大後爆發。
陳曦老師講了一個自己孩子的故事。
孩子3~4歲的時候,幾乎天天晚上都要哭。每當這時,她就將孩子抱到房間裡,陪在孩子身邊,耐心地等孩子發洩完情緒。
剛開始,長輩覺得她在胡鬧,既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還影響了鄰裡關係。可漸漸地,長輩發現,每次孩子暢快地哭完,情緒穩定的時間都會更長。
· 媽媽需要忍耐情緒
然而,有時候比孩子的情緒更難處理的,是媽媽的情緒。長輩的不理解,孩子的不懂事,都能成為壓垮媽媽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陳曦老師指出,孩子就像一塊海綿,能吸收大人的情緒,無論是負面情緒還是正面情緒。
有一次,一位剛失戀的朋友約陳曦老師一起吃飯,飯桌上,朋友總是唉聲歎息,愁眉苦臉。剛到飯店時,孩子還愛笑愛鬧;離開飯店時,孩子卻一反常態,悶悶不樂。
陳曦老師問孩子為什麼不開心?孩子說:「因為那個阿姨也不開心。」
吸收消極情緒的孩子,會變得消極;吸收積極情緒的孩子,則會變得更加積極。
所以, 在孩子2歲之前,媽媽一定要忍住脾氣,可以在別人面前發洩,但千萬別在孩子面前發洩。
孩子2歲之後,媽媽就不需要過度忍耐了。因為語言系統得到發展的孩子,能聽得懂媽媽的解釋,與媽媽溝通。如果媽媽發脾氣了,可以在冷靜之後跟孩子說:「昨天媽媽因為xxx心情不好,讓寶寶擔心了。」
二.3-6歲 適當的規則意識
3-6歲,是孩子經歷的第一個叛逆期。
簡單來說就是,你說東,他偏要往西。家長不讓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偏要做;家長要求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偏不做。
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正處于認知能力大爆發的階段。他們不僅對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很好奇,還覺得自己是世界上做強的人,什麼都能完成。
這種理想層面的「勇敢」,讓他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媽媽說熱水壺燙,他們偏要摸。媽媽說針會紮人,他們偏要碰。
所以,幫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就是幫孩子建立安全意識。讓孩子明白,到底什麼事情他們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
· 媽媽要多「嘮叨」
孩子越小,媽媽就應該越嘮叨。不斷重復規則,加深孩子的印象。
· 允許孩子嘗試
然而,對于有的孩子,媽媽嘮叨得再多都沒有用,偏要自己吃了虧,才能知道疼。這時,媽媽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適當地允許孩子嘗試。
陳曦老師說,她的兒子有一個階段特別想摸熱水壺,她便在熱水壺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並且不會燙傷孩子的時候,讓兒子來摸一摸。
兒子手剛放上去,就疼得立馬縮回來。從此再也沒有嘗試過類似的危險舉動。
· 建立因果關係
一旦孩子「吃了虧」,媽媽就應該 強化孩子對于吃虧的記憶,但必須要注意的是, 媽媽的批評,應該針對事件,而不是人物,否則會給孩子留下「我不行」的刻板印象。
比如,孩子摸了熱水壺,媽媽可以在事後1天、2天、3天的時候,向孩子提問:「是不是摸了熱水壺,手手才會這麼疼?」
明白事物間因果關係的孩子,才會在行動之前加以思考,確保自己不受到傷害。
三.6-9歲 好習慣的養成
很多家長的想法是:6歲之前讓孩子好好玩,6歲之後讓孩子好好學習。
于是,很多孩子會感到疑惑,為什麼自己一上小學,爸爸媽媽就像變了個人一樣?
陳曦老師在直播間指出,這是因為,家長的思維轉換能力是很快的,但孩子是很慢的。孩子無法在短時間內意識到,學比玩更重要。
為了更加適應孩子的生長發展規律,家長要做的,不是幫孩子轉換思維,而是給孩子時間過渡。
所以,在6-9歲,家長要學會做這兩件事。
幫孩子尋找目標
比培養孩子自律能力更有用的,是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自發地想做某件事情。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尋找這三個問題的答案:
「我為什麼要學習?」「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學習能幫助我實現夢想嗎?」
當我們將學習與孩子的生活、理想緊密連結,孩子自然能明白學習的重要性。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見過很多媽媽,對孩子事事包辦。書包幫孩子整理好、作業幫孩子梳理好,孩子要做的,就是拿起媽媽準備好的紙筆,開始寫字。
長久以往,孩子便會認為,學習是媽媽的事情。如果自己成績不好,不是因為自己不認真,而是因為媽媽沒有為自己准好一切。
「保姆式」媽媽,只會養出沒擔當的孩子。
想培養孩子的責任性,媽媽學會退出,讓孩子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小到收拾玩具、整理衣服,大到制定學習計畫,獨立預習復習。
四.9-12歲 嘗試學習「放手」
9-12歲,是孩子的第二個叛逆期——青春期。
隨著第二性征的出現,孩子體內激素水準的變化,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又憂又躁。
憂愁,是因為思考「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急躁,是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于是,青春期的孩子,會在自我矛盾的拉扯中,與父母越來越疏遠。
而青春期的親子矛盾,不是由孩子引起的,而是由家長引起的。原來孩子的衣食住行都由家長說了算,現在孩子卻要求自己做主。
很多家長便無法忍受這種「分離焦慮」,非要把孩子拴在身邊才滿意。
但陳曦老師指出,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長要學會放手。
先學會忍受焦慮,然後給孩子無微不至的支持,讓孩子明白:「 你離開,媽媽不阻攔;你想回家,家就是避風港。」
其實,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幫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過程。
0-3歲,我們告訴孩子,想哭就哭吧,媽媽永遠愛你。
3-6歲,我們告訴孩子,這個很危險,你要學會保護自己。
6-9歲,我們告訴孩子,有些事情要自己做,有些後果要自己承擔。
9-12歲,我們告訴孩子,無論你成為什麼樣子,媽媽永遠在家裡等你。
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敢于冒險,勇于拼搏,從來不會放棄,哪怕失敗,也不過是重頭再來。
因為他們明白,無論何時何地,父母都會在後面守護著自己。
結語:
「人的全面發展取決于母親和父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于兒童從父母的榜樣中怎樣認識人與人的關係和社會環境。」
你有怎樣的生活習慣、怎麼處理情緒、是否遵守規則、如何待人接物,都在隨時隨地影響著孩子、塑造著孩子。
所以,在孩子12歲前,父母還應當規范自己的言行、不放棄自我成長,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想要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先去做那樣的人。
你的孩子在12歲之前你是怎麼教育的?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