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曾經聽過,或者現在正煩惱孩子對你說過的話,「媽媽,其他小朋友不喜歡我」、「媽媽,別人不跟我玩」,那麼我相信你一定會很想聽聽 蔡少芬的故事。
在之前的一期綜藝節目裡,蔡少芬帶著兩個女兒,姐姐湯圓妹妹包子一起參加。在過程中,包子卻遭遇了很大的 交友挫折, 因為其他小朋友,都紛紛表達了對包子的拒絕。包子沒有辦法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遊戲,邀請其他人做遊戲大家也不回應,甚至有些小朋友還直接說,「我喜歡你姐姐,多過于你。」
6歲的包子很傷心跑去找媽媽,在媽媽懷裡訴苦:
「他們都不想跟我坐。」
「他們都想跟我姐姐玩。」
「他們一整天都這樣子不理我。」▼
這一幕很似曾相識, 因為每個經歷過被朋友拒絕的孩子,都會感到同樣的孤單和傷心,那我們可以如何幫助孩子呢?
蔡少芬在節目裡回答了一段話,讓我很動容:
「我覺得你的感受是真實的,我也接納你的感受。我教你一樣東西,就是你笑容多一點,你主動一點,你做回自己,他們肯定會被你吸引的。如果你還計較,你永遠都是一個不快樂的人。」▼
這便是蔡少芬的育兒哲學,在社交方面鼓勵孩子 「做好自己」,而這也同樣是我認可的育兒觀。因為作為父母,我們沒有辦法代替孩子去交朋友,但是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理解, 無論在哪一個年齡段都可以幫到孩子構築友情地基的關鍵因素。
導致孩子「不合群、被孤立」的原因有哪些?
朋友家的孩子平時由奶奶照顧,奶奶對孫女也是極盡寵愛,可以說是有求必應。在公園玩的時候,孩子看上了小夥伴手裡的玩具飛機,特別想要,這時奶奶就會出馬,替孩子和小夥伴說可不可以給自己孫女玩一會兒,一般時候也不會得到拒絕。最近孩子上幼稚園了,奶奶自然不能陪在身邊了,孩子又很想玩同伴手裡的玩具,于是大咧咧的就搶過來了,結果引得小夥伴大哭,其他的小夥伴也受到影響不願意和朋友家的孩子一塊玩兒了。
孩子過于自我
當家長對孩子過于寵溺時,孩子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在與同伴交往中更加的在意自己的感受,這樣自私的行為表達會讓同伴很困擾。同時過于自我的孩子行為邊界感不清晰,很容易做出傷害同伴的行為,使得很容易處于被孤立的狀況之中。
孩子過于優秀
當孩子表現的十分優秀或者總是受到老師的表揚時,其他的小夥伴也會因為受到嫉妒心的影響而不願意和優秀的孩子過多的接觸,這也是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之一。 耶魯嬰兒實驗室曾經做過一個社會實驗,發現年幼孩子會故意排擠他人,連嬰兒也會。由此看來,偏見與排擠,很有可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
孩子過于不善言辭
不懂表達的孩子也很容易沒有存在感,同伴很容易忽視這種性格類型的孩子的感受。孩子更加容易受到同伴的不平等待遇。當同伴發現這樣的過界行為並不會得到反抗,就很容易演變成攻擊【性.行.為】。
長期「不合群」或受到「孤立」的孩子會有什麼影響?
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當孩子長期處于不合群的狀態之中時,孩子很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自我評價過低,認為自己不如他人優秀。同時自我認同感得不到建立,常常會陷入自責、自我否定的狀態之中。
影響孩子對人際交往的認知
因為缺乏正確的交往經驗,孩子會認為人際交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認為這是一種負擔,孩子很難從人際交往中獲得樂趣。甚至在成年之後也會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不能夠平等的和同伴交往。
形成孤僻的性格
在性格形成方面,孩子也會因為失敗的交往經歷,變得更加的孤僻。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願意和他人做出積極的溝通。這樣的性格狀態甚至會對孩子的表達能力的發展也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使得孩子更加缺少與人溝通的能力。
家長發現孩子「不合群、被孤立」家長該如何應對?
閨蜜發現孩子有些不合群,當社區裡的小夥伴都在玩滑梯的時候,孩子會躲得遠遠的看著,可以看出孩子也想玩,但是當閨蜜想要帶孩子過去的時候,孩子卻很抗拒。等到小夥伴們都玩完跑開了,孩子才敢過去玩。閨蜜覺得孩子過于不合群了,于是鼓勵孩子多去參加小夥伴一起玩的遊戲。開始孩子很抵觸,後來在閨蜜的不斷鼓勵下,孩子終于骨氣勇氣和大家玩了起來。
適當的給予鼓勵讓孩子主動的和小夥伴們多一些接觸和交流,但是這個過程中,家長要保持足夠的耐心,不要過分的勉強孩子,給予孩子接受改變的時間。當孩子鼓起勇氣做出改變的時候,家長要儘量確保這是一次愉快的經歷,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加有積極性。
很多孩子想要融入到環境中,但是因為認知上的不足或者是行為習慣的問題,無法掌握正確的相處方法。這時家長可以教會孩子更多的交往技巧,比如說懂得分享,保有同理心,這樣的交往方式引導會讓孩子更加有方向。
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當孩子擁有感興趣的事物時,更加能夠有表達的願望,孩子會因為興趣的關係接觸到更多擁有同樣興趣的夥伴。同時,擁有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的孩子更加自信,也會在團體中更加的受歡迎。
當孩子被孤立,表現出不合群的狀態時,家長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很重要。不過分的勉強孩子在短時間內容易環境,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態,給予孩子最需要的教育引導,相信這對孩子對人際交往的認知更有幫助。
節目最後,蔡少芬的女兒包子也是在屢挫屢敗、契而不舍中結交到了自己的第一個朋友。
我們很難去定義孩子的交友模式,或者讓孩子的交友方式按照我們期待中的模樣來,因為 父母始終是沒有辦法代替孩子去交朋友,哪怕是交友中犯過的錯,這也是孩子人生需要積累起來的經驗。
明確了這一點的話,我們其實才能夠 抓大放小。因為我們能教給孩子的更多的是 「自察力」,讓孩子明白,友情不是委曲求全、更不是高高在上, 真正的友情始于平等,始于聯繫, 我們需要發現和培養的那些「我也是」的部分,也需要保留自己的鋒芒和價值觀,因為這才是我們結交朋友真正該有的模樣!期待你留言也說說這話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