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過生日,是大多數家庭都會經歷的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加上現代人經濟條件普遍較好,家長也會更加重視孩子的生日。
在我們的印象中,過生日就是蛋糕和蠟燭、長壽麵、漂亮的生日禮物、小朋友的聚會,或者是長輩的大紅包……而不管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最為重要的是 讓孩子感到快樂,感受到家人和朋友的愛與祝福。
父母都會重視孩子的生日,尤其是1周歲,和18歲的生日,很多家長會搞得非常隆重。因為一個代表著成「人」,一個代表著「成人」。
可是,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在一次講座中說: 在孩子這麼多的生日中,有3個生日,一定要過,而且要非常重視。
14歲的生日
要告訴孩子,從此有些事兒你需求自己擔職責了。有些事情,爸爸媽媽已經不能替你擔責任了。多瞭解法律上的知識,上面制止的事不能幹。
16歲生日
16歲是花一樣的年紀,大部分的孩子還在上高中,正處於升學的關鍵時期,可同樣這一時期的孩子也 大多有叛逆、衝動、任性等特徵。所以家長要在孩子16歲這個年告訴他們,你即將成年,做事要掌握方寸感和界限感。
18歲生日
18歲意味著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更加要懂得自尊和自愛, 不僅遇到要冷靜理智,更要自覺培養責任感,為日後獨立步入社會做好準備。
曾經有人問:為什麼小朋友那麼喜歡過生日?
有個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相比起大人,孩子更喜歡「儀式感」。
生日,其實就是一種重要的儀式感。
韓劇《請回答1988》裡有這樣一幕,因為德善的生日和大姐寶拉的生日挨得很近,所以每次她的生日都是借著大姐的生日一起過。
當大姐吹完蠟燭之後,拿去幾隻蠟燭重新點上,就相當於幫德善過生日了。
德善內心一直十分委屈,不想和姐姐「分享」生日。那天她發飆了:「我是隨便對待都無所謂的人嗎?」
後來爸爸給她道歉,單獨買了一個生日蛋糕,專門給她慶祝生日。父女倆達成了「和解」。
當生日那一天,所有人為你而來。在這個世界上,你就是最重要的人,別無他人。這樣的儀式感,在孩子心中特別重要。
前兩天參加一個小朋友的生日聚會。女兒好朋友小麗的媽媽,感歎道:「真羡慕現在的小朋友過生日啊!」說完眼圈有點紅。
原來,她的父母從小到大都沒有給她過過一次生日。媽媽一直以「生日就是媽媽的受難日,有什麼好過的呢?」為藉口,反對過生日這件事。
明明家庭條件還可以,媽媽卻說過生日要花很多錢,捨不得花錢。
儘管她現在完全有能力給自己辦一個生日派對,卻無法重拾童年專屬的歡樂,
現在的她,對於自己孩子的生日,都會特別重視。
對家庭儀式感的追求,是父母對自己童年缺失的補課,也是給這一代小朋友最好的家庭禮物。
Wendy媽有話說:
有人說, 有儀式感的家庭,才能培養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每年給孩子過生日,我家的保留節目,就是一起製作 「成長相冊」。
生日的那一天,全家人一起翻看相簿,回味過去一年發生的大事小事。大家一起笑、一起感動、一起沉思……
相信孩子通過這樣的一次次互動,會感受到生日的意義,從而明白成長的意義。
張愛玲說: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能喚起我們對內心自我的尊重,也讓我們更好的、更認真地去過屬於我們生命裡的每一天。
人生幾年幾十年過去,能被記住的無非就是一些片段。
這些片段連接著某種情感,在我們獨自一人的時候,可以常常拿出來回味。
而這樣的片段,正是由一個個「亮晶晶、閃著光」的美好的事件組成的呀!
生活中如果有太多的隨意,人生也就慢慢失去了意義。
讓我們從好好「過生日」做起,用儀式感,來充盈孩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