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里有位陳姨,兩個兒子都不在身邊,在外地工作。陳姨腿不好,走路時速度很慢,可是沒有辦法,老伴去世了,自己想吃飯,就要出來買菜。熟悉她的老鄰居知道,兩個兒子生活條件都很好,卻沒有一個愿意,把媽媽接到身邊生活。大家都覺得養大了孩子,有了出息,卻不孝順父母,特別沒有良心。可是,陳姨沒有人照顧,生活很苦!
從孩子小時候的行為表現當中,就能發現長大不孝順,真心希望你家的孩子,任何一個不孝順的表現,都沒有!大家都有孝順的孩子,生活該有多麼好!
小時候就跟父母發脾氣,長大難成為孝順的人。
孝順的人,不僅是生活上照顧父母,物質上給予,更是和氣地跟父母說話,就算父母批評了自己,也能保持溫和的態度。就是孔夫子說的:色難!不給父母臉色看,不跟父母發脾氣。
知恩報恩,才能成為孝順的人。
小時候就想著自己衣服臟了,自己餓了,卻沒有關心過父母累不累,渴不渴的孩子,一直都在用自己的視角,進行思考問題。
只想著自己得到了什麼,看不到父母工作一天很辛苦,要照顧長輩們,要收拾房間,要做家務,還要陪孩子,一心想得到最好的物質生活,難以成為孝順的人。
《弟子規》曰: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父母喜歡的事情,作為子女要盡力達成,父母不喜歡的事情,作為孩子要盡量不做。
長大不孝順的人,在小時候就已經在做,父母不喜歡的事情,甚至處處讓父母生氣,鄰居家的大兒子,從小就做父母不喜歡的事,父母不讓去跟學校外的孩子玩,他卻悄悄跟校外的孩子一起玩,結果,做了很多欺負人的事情。
父母不喜歡他穿衣服太奇怪,他也故意穿著父母不愿意看的衣服,長大之后也不管父母的身體如何,跟到了外地工作,家人打電話找他,也不回家看看父母。家長都很傷心。
在孩子小時候,出現這些情況家長怎麼處理,可以幫孩子變孝順呢?
首先,要調整跟孩子的溝通方式。
在與孩子交流時,父母的方式變得柔和一些,可以改變孩子對父母的態度。比如,在孩子犯了錯時,家長能控制好情緒,耐心地跟孩子一起分析解決方法,如何做能下一次不犯錯,激發孩子主動來思考,如何解決更恰當,可以讓孩子成長得更快,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感受,得到了接納。
孩子也會愿意用尊重的方式,跟父母交流,態度變了,自然就能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了。
其次,引導孩子修正自己的行為。
教育最好的時機,是慎于始。就是在孩子第一次犯錯時,父母能幫助孩子改正自己不正確的行為,才能減少再次犯錯。
《朱子治家格言》曰:教子有義方。就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把孩子培養好。家長在引導孩子的行為時,一定要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控制好語言,想出來智慧的高招,
情緒平穩時,說出來的話,是柔和的,是站在孩子角度來分析的,孩子才能聽得進去,同時,對父母產生敬佩之情。
最后,家長成為孩子的榜樣。
上所施,下所效。
孝順的孩子,就是看到父母的行為,才能積極行動。同事于姐,對父母非常好,到于姐家里做客時,才發現于姐的姥姥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對老人照顧得貼心,于姐自然學會了,用什麼語氣跟老人說話,用哪些行為跟父母相處。
家長先成為孩子的榜樣,教育孩子改變說話和行為時,才能讓孩子樂于接受。
小編寄語:
給孩子一個照顧你的機會,你會多一個孝順的孩子!
給孩子一個關心你的機會,你會發現自家娃的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