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里,一個小女孩寫作業被罵哭:
這麼簡單的題你都不會?
你是豬腦子嗎?
這時候,隔壁阿姨的反應,暖哭了。
她先是讓兒子給小女孩遞了一張紙巾。
然后把小女孩拉過來安慰:
沒有笨的小朋友;
小朋友有喜歡這個的,喜歡那個的,你可能只是現在不喜歡數學而已;
小女孩委屈:可是媽媽說我是豬。
阿姨繼續安慰:
那是生氣的話;
小豬佩奇是不是豬,佩奇可愛不可愛?
如果媽媽說你是佩奇你還難過嗎?
幾句話,小女孩的情緒瞬間被安撫好了。
太暖了。
圖源:Pexels
視訊底下有一條高贊留言:
她教出來的小孩應該會成為一個溫暖的人。
我也認同。
我相信,她的孩子一定能成為情緒平和的孩子。
因為她真的很懂得照顧孩子的情緒。
很多父母跟我抱怨孩子脾氣差,一哭就停不下來。
但其實, 孩子的脾氣,就藏在父母每一次對他的情緒反應里。
說到脾氣,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我天生脾氣暴,不好惹。」
不可否認,每個人天生的氣質是不同的。
但暴脾氣也不全是「天生」的鍋。
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Jay Belsky 提出了 「差別易感性模型」。
他認為:
對于天生比較難養育的「惡魔小孩」來說,不良的教養環境會使他們的發展更糟糕。
但如果他們生活在高質量的養育環境下,會發展得比那些「天使小孩」還要好。
也就是說,比起天生的脾氣,父母的引導更重要。
圖源:Pexels
而父母的一些情緒反應方式,直接導致了「惡魔小孩」的出現。
尤其這兩種方式:
1.情緒抑制
孩子哭的時候,父母最常說的話是什麼呢?
我想,可能是這三個字—— 「別哭了」。
很多父母對孩子哭泣的第一反應就是制止。
「哭有用嗎?哭能解決問題嗎?」
「沒出息的人才哭。」
「還哭?丟不丟人啊!」
「乖,別哭了」
甚至一些父母會通過打罵的方式來制止孩子哭,再哭就打。
這種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直接「抑制」的反應,通常會導致孩子更多的情緒問題。
哭是一種本能的情緒表達,一味抑制,相當于把他們的情緒表達方式「切斷」了。
他們會變得更加焦慮,只知道「不能哭」,卻不知道「我這麼難受該怎麼辦?」
圖源:Pexels
久而久之會出現兩種結果:
一種孩子是過度壓抑自己,情緒內斂、易焦慮;
另一種是暴脾氣,哭得更兇,以此來作為自我保護,維護自己的權利。
研究發現,父母制止孩子哭的原因往往是「圖省事」。
因為跟孩子好好溝通太費時費力了,勸半天還哭,特別麻煩。
孩子不哭了,問題就好像解決了。
暴脾氣的孩子,正是習得了父母「圖省事」的方式。
因為大哭就能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力,能讓小朋友嚇住、讓父母沒轍。
父母都不愿意花時間理解孩子的情緒,孩子就更不想花精力處理自己的情緒了。
2.給情緒貼標簽
孩子有情緒了,一些家長的反應是:直接下結論。
用這些標簽來指代孩子,比如:
「愛哭鬼」、「林黛玉」、「犟種」、「牛脾氣」……
一個孩子對自我的認識,最開始就是從父母的反應得來的。
這些標簽也會慢慢內化,成為他們對自己情緒的認知。
圖源:Pexels
心理學家Kashdan和Rottenberg提出,貼標簽最容易損害孩子的 「心理靈活性」。
靈活性強的人,對自己的不舒服,是根據處境反應的。
而靈活性低的人,在遭受負面情緒時,通常是一根筋,認定自己就是那樣的。
比如,前幾天我在學校看到一個孩子,她數學不及格,老師給她一些題目練習。
她看都沒看就覺得自己不會做,哭著對老師說:「我不會做數學題,我媽媽說我是豬。」
老師安慰她,給她鼓勵,卻發現一點用都沒有。
因為她的心理靈活性被打破了。
她認定自己就是那樣的,改不了了。
所以,也很難從這種負面的情緒中調節過來。
家長要如何才能培養出情緒上的「天使小孩」呢?
關鍵在于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一個有同理心的孩子,能聽進去別人的話、能理解周圍人的感受,能做出適當的行為反應。
我在帶孩子的過程中,觀察到:
需求不被滿足時,有同理心的孩子,可以對話。
雖然也會有情緒,但是在媽媽的安慰下,很快就能理解「為什麼不能滿足我」。
而同理心差的孩子,只能想到「我要,我就是要」,無論大人怎麼哄,還是只會爆哭、打滾、鬧不停。
你可以看到, 同理心決定了孩子的情緒反應、以及接受別人安慰的能力。
那麼要如何培養出一個同理心強的孩子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 先「同理」孩子。
因為一個孩子只有被同理了,他才能學會同理自己、同理他人。
圖源:Pexels
記住, 同理不是「說教式安慰」,不是「先解決問題」,而是關注情緒。
最近有一個熱搜,我挺佩服這個媽媽。
女兒去路邊攤買馕,沒想到點錯數字。
3塊錢,付成了3萬塊。
女兒傷心大哭,不停解釋,「我不是故意的」。
媽媽先給女兒擦眼淚,告訴她:
「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沒關系的,每個人都有失誤的時候,我們過后解決就行,不要擔心。」
之后她們去找老板,跟老板道歉,要回了錢。
媽媽還拿出馕對女兒說,「來,一人一半,黃金大餅,我長這麼大第一次吃這麼貴的餅。」
原本還在哭的女兒一下子笑了出來,狠狠啃了幾口馕。
這個過程,媽媽就是在同理孩子。
圖源:Pexels
同理孩子,總結下來關鍵有3個點:
a. 關注對方身上發生的具體事情
同理的第一步,你先要了解對方遭遇了了什麼事,為什麼開心?為什麼不開心?
孩子說累了,孩子說心情不好,先問問他發生了什麼。
不要急于下結論,不要急于表達自己。
如果家長總是居高臨下,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心情沒有被尊重,自己的情緒沒有被看見。
相反,家長用心聽孩子究竟遇到什麼事,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b. 理解對方具體的感受
很多時候,孩子說我很開心,或者我很不開心,都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情緒。
這里面,其實是包含了很多更細膩的感受。
比如孩子哭了,是委屈哭了,還是憤怒哭了,著急哭了,尷尬哭了,緊張哭了?
背后的感受各不一樣。
所以怎麼去理解籠統情緒背后的感受,精確定位到具體的情感,是很重要的。
當你仔細了解了孩子的情緒感受之后,要試著用「一致性的表達」來復述一遍。
例如,你可以說:
「聽起來你一定是很憤怒。」
「原來這件事讓你這麼緊張。」
如果你能把這種感受具體表達出來,孩子就會覺得有被同理到。
圖源:Pexels
c. 關注孩子本身
我們除了關注事情和感受,還要關注孩子本身:
這件事會不會影響到ta對自己的看法?
或者說會不會影響ta對愛的安全感?
就像買馕那位母親,她會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這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因為她很怕自己被誤會。
很多時候我們處理完孩子的情緒,還需要讓孩子知道:
無論你有怎樣的感受,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都是站在你這邊的。
「沒關系,有媽媽在,媽媽永遠支持你。」
「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這些話,對孩子來說是情緒的定心丸。
很多家長看到這可能覺得太難了,怎麼可能永遠壓抑自己的情緒呢?
很多時候,真的很難控制住情緒。
沒錯,我還想強調的是,家長學會去「同理」孩子之前,也需要真實面對自己的情緒。
孩子不需要一對假面父母。
因為,家長的情緒,孩子是可以感知到的。
長期壓抑怒火會讓孩子感覺更糟糕。
所以,對孩子的同理,是以父母處理好自己情緒為前提的。
圖源:Pexels
就算情緒很糟糕,家長也可以參考上面對待孩子的方式,先同理自己。
但如果真的有情緒失控的時候,那麼也不要過度自責,可以及時在事后修補。
你可以跟孩子道歉:
「對不起,媽媽剛剛沒有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對你怒吼了。」
「但媽媽想告訴你,媽媽生氣并不是不愛你,媽媽依舊是最愛你的。」
「只是媽媽也需要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我們一起學好嗎?」
父母如何處理情緒,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學習。
孩子會看到,失控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失控后怎麼面對。
父母是世上最難的角色,因為我們面對世界的方式,一不小心就會被孩子復制。
我們如何對待孩子的情緒,孩子就如何對待自己。
但越是在這樣艱難的要求下,父母更要知道: 對孩子溫柔之前,先對自己溫柔。
同理孩子很重要,但也別忘了對自己寬容一點。
無論如何,想對所有辛苦的爸爸媽媽們說:
只有你是健康的、快樂的,孩子才能是健康的、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