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斯賓塞說過這樣一句話:
「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
一個好的家庭,不僅需要媽媽的溫柔貼心,還需要爸爸的參與指引。
然而現實中,爸爸缺位的現象屢見不鮮。
有的是工作繁忙,無法付出時間陪伴孩子;
有的是家庭關系出問題,爸爸甩手把責任丟給了別人;
有的則是意識不到位,不知道該如何發揮自己的功能,和孩子建立關系。
長期以往,游離在親子關系之外的爸爸,不僅沒辦法成為孩子的引路人,還成為孩子一輩子的傷。
從小父愛缺位的孩子,長大后多半有這3個跡象,一定要引起重視。
01天生不自信
一次訪談中,演員夏雨披露了自己的成長經歷。
原來一向在別人眼里開朗樂觀的他,內心并不自信。
3歲時,父母離異,他住到姑姑家,一住就是十幾年。
好不容易可以和爸爸待在一起,可爸爸工作繁忙,只好把他送去戰友家里寄養。
算起來,他和爸爸待在一起的時間沒超過三年。
小時候覺得沒太大影響,直到長大后,跟別人一相處對比,總認為自己差那麼一點。
有時回想童年的自己,腦海里就會浮現出小豆芽菜似的自己抱著一只貓哭的畫面,很心疼,但又很難擺脫這種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有研究表明,長期的父子隔閡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長期缺乏父親參與的成長過程容易讓孩子形成內向自卑性格。
父母是孩子眼中的第一面鏡子,爸爸更是孩子對自我評價和認同的重要參照。
如果長時間不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沒有給他足夠的陪伴和關愛。
孩子很容易會將這些現象解讀為: 我是沒有爸爸的人,爸爸并不喜歡我,我不值得被愛。
當他不斷「誤讀」這些信息時,某種程度上會強化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最終形成對自己的總體感受。
隨著年齡的增長,強烈的「不被關注感」會慢慢瓦解他的自信,變得自卑怯懦。
就算別人說他好,夸他棒,心里總有個聲音出來反駁:不是,我不好,不配。
因為父愛不夠,所以他的自我價值感往往很低,以至于不管長大獲得多大的成就,別人多喜歡他,他也很難真正接納自己,不敢輕易認可自己。
02不懂正確的社交
前幾天,我接觸了一位被室友排擠的男孩。
男孩成績不差,外表看上去也很干凈,就是行為舉止比較女性化,開口閉口都喜歡「我媽說」。
體育課后,室友們打完球回宿舍,汗味比較大,他直接說一句:
「我媽說男孩子運動老出汗不好聞,你們趕緊洗澡吧,不然把我熏死了。」
室友晚上組隊玩游戲,他嫌宿舍太吵,嚷嚷要大家關燈趕緊睡覺,不要吵到他。
在他看來,自己一點惡意都沒有,可所有人都不理解他,還排擠他,不給他好臉色看。
一問他的家庭情況,發現他平時都跟媽媽住在一起,爸爸常年在國外,很少回家,這兩年疫情,都沒見過爸爸。
知道他的情況后,我很快意識到癥結在哪了。
男孩不是有社交障礙,也不是故意和室友作對,而是沒有一個男性特征明顯的示范讓他學習,以致于他的行為舉止和大眾理解的男性不同,這就阻礙了他的正常社交。
心理學專家胡慎之曾就「父親缺位」問題分享到:
一個爸爸缺位、父性功能缺失的男孩,如果和媽媽的關系過分緊密,又沒有任何獨處的空間,很容易和媽媽處于一個二元關系(母嬰關系),變成「媽寶男」。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很難和別人建立健康良好的社交關系。
同樣的,一個從小缺失父愛的女孩,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從其他不一定準確的渠道學習對男性的認識。
而她內心對父愛的渴望和需求,往往會一葉障目,錯誤指引她以貶低自己、傷害自己的方式去換取別人的關懷。
到頭來,無法用正確的方式和別人共處,痛苦的始終是自己。
03充滿負能量
育兒圈中流傳著這樣一個公式: 缺位的爸爸+焦慮的媽媽=壓抑的孩子。
當家庭中只剩下媽媽獨自承擔養兒育女的職責,壓在她身上的,何止是一地雞毛的家事,更多的是,不斷積攢起來的焦慮、緊張、恐慌。
所有的負能量,當沒有地方發泄的時候,最容易轉移到無辜的孩子身上。
孩子健全的性格,離不開父親。
一旦欠缺,不僅孩子內心充滿難以排擠的負能量,就連他未來的世界,也容易變得壓抑、混亂。
不缺位的爸爸,養出優秀的孩子
如果說母愛走向融合,決定了孩子最初的世界認知。
那麼,父愛則是走向分離,帶給孩子成長中所需要的心理力量,與對真實世界的感知。
爸爸的男性特質,是媽媽再怎麼努力都無法獲得到的。
看過一個公益廣告,里面爸爸對兒子的教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每天上學,爸爸沒有讓專屬司機開車載兒子去學校,而是親自陪同,一起步行前往。
在路上,爸爸不是單純陪兒子走路,而是帶著兒子走街串巷,換不同的路走。
一邊走,一邊引導兒子仔細觀察周圍的環境,還給兒子科普教科書里從未提及的自然現象。
剛開始兒子很納悶,不知道爸爸葫蘆里賣著什麼藥,甚至怪爸爸不讓自己坐車上學。
可一次校外活動,兒子和同學因為要找尋樹林里的秘密基地,不小心迷失方向。
同學著急得哭了起來,只有兒子腦海里想起了爸爸說過的每一句話,很快冷靜下來,利用爸爸教過的東西很快走出樹林。
看完這個視訊,我內心不禁感慨:爸爸的教育,真的和媽媽很不一樣。
如果是媽媽,關注的多是孩子吃的飽不飽,穿的暖不暖,做什麼事不容易受傷。
但爸爸不同,他象征規矩、秩序,不會過分在乎細節,更能夠引導孩子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嘗試富有挑戰性的項目。
耶魯大學一項研究表明:
父親帶大的孩子往往智商更高,更自信,也更優秀,走向社會以后會更容易成功。
從爸爸身上,孩子可以找尋到自己的定位,模仿爸爸的樣子,努力長成更優秀的自己。
透過爸爸,孩子可以打開自己的視野,學習怎麼愛人,男孩更陽剛,女孩更有主見。
05
從今天起,爸爸請回歸自己的崗位
也許很多父母會說,知道爸爸不缺席好處多多,但現實中爸爸真的沒時間,怎麼辦?
在這里,跟大家分享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邁克爾·蘭姆(Michael Lamb)的「三個程度」思維方法,希望能幫助大家提高爸爸在陪伴孩子方面的投入。
這三個程度分別是: 互動程度、可及程度、 盡責程度。
1、盡可能多地和孩子互動
平時在家,可以要求自己放下手機,暫時放下跟工作有關的事情(不是很緊急的情況下),多跟孩子互動。
比如陪孩子看書、畫畫、聊天、吃飯、運動、寫作業等。
和孩子做一些自己可以參與其中的事情,提升自己的存在感。
即便外出不在家,爸爸也可以通過語音、視訊和孩子互動。
這不僅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有爸爸在身邊的滿足感,也能很好建立起彼此間的親子關系。
2、隨時準備回應孩子的需要
當孩子主動尋求爸爸的幫助,或問爸爸問題時,不要不耐煩地推脫,或使喚孩子「去問你媽」。
如果可以,先停下來關注一下孩子,幫孩子解決問題。
如果實在抽不開身,也耐心回應孩子:「爸爸現在有點急事,等處理完了第一時間告訴你」。
扮演好孩子的「回音壁」,一方面是滿足孩子內心的情感需要,讓他知道爸爸是愿意被他「打擾」的;另一方面,也給孩子一個信息:下次有需要,一樣可以找爸爸。
3、主動分擔力所能及的育兒事務
養孩子這件事不是只有媽媽在做,身為爸爸,有責任參與、分擔。
就像網紅博主@二子 那樣,一到周末就主動申請陪伴孩子,有時還買車票給妻子、丈母娘出去玩休息放松。
雖然他調侃是為了避免夫妻矛盾,促進家庭和諧。
但主動分擔自己的育兒事務,在很大程度就是緩解媽媽的照顧壓力,給孩子營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只有爸爸扛起自己的擔子,做事不含糊,不僅能贏得妻子的尊重,也能收獲更和睦的家。
一個好爸爸,勝過100個好教練。
無論男孩女孩,父愛都不可或缺。
所以,不管多忙,多累,多迷茫,都不要忘記自己做父親的責任。
工作之外,多把時間分給孩子,多留些心思在孩子身上,多為妻子分擔。
你成全孩子的成長,就成就了他后半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