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孩子學習不主動、不自覺?做好2點激發內驅力,你會發現,教育孩子要輕鬆很多

温晗晗 2021/12/31

前兩天我刷到一個視訊,一位媽媽正在聲嘶力竭地輔導孩子作業,結果因為嗓門太大,一不小心驚動了整個社區。

看到這場面,想想這個漫長的假期,估計很多童靴都會不覺地歎起氣來。

我常想,為什麼爸媽費了那麼大勁兒,每天累死累活地又推又雞,可就是養不出一個自覺主動的孩子呢?

問題到底出在哪?

好心辦壞事, 澆滅「內驅」小火苗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學習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完全是因為不認真、不主動,學習態度出了問題。

確實,學習態度是一個原因,但卻是表像。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孩子的內驅力被破壞了,或者說被消耗殆盡了。

造成這種結果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我們。

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作為爸媽,我們先要知道,哪些行為容易破壞孩子現有的內驅力。

(1)嘮叨督促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過度操心,把本該讓孩子自己管理的事情攬到身上,比孩子還要著急、憂慮。

比如催著孩子寫作業,不厭其煩地跟孩子講今天的作業是什麼,生怕孩子漏了忘了,愛跟孩子講大道理,講學習的重要性······

本該孩子自己記著、自己思考的事情,家長都幫他提醒著、留意著,長此以往,孩子便學會了依賴,對於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打折扣。

總是嘮叨,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厭煩、叛逆心理,越來越不喜歡學習。

(2)包辦控制

對教育的焦慮,讓許多家長變成了孩子學習上的「經理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孩子安排、規劃好各種學習任務、興趣班補習班,孩子就像一個沒有思想的「機器人」,只能機械地聽從指令,做家長讓他做的事情。

激發孩子內驅力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自主感,孩子感覺到能自己決定自己想做什麼事情。

家長的這種包辦控制,毫無疑問,影響了孩子的自主感,進而破壞了孩子的內驅力。

孩子發現自己只能乖乖聽話,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得不到重視,對學習的主動性便越來越差。

(3)不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還有很多家長為了激勵孩子好好學習,會許諾孩子考到多少分、多少名、認真寫作業,就給孩子買喜歡的東西;表現不好了,就收回孩子的一些「權利」等作為懲罰。

心理學研究表明:可預期的獎勵,會破壞孩子對事情本身的喜愛和興趣。

長此以往,孩子會把來自父母的物質獎勵作為好好學習的「報酬」,而不是在學習中學到新知識、獲得進步而產生的成就感、自信心。

這種成就感、自信心,才是激發內驅力、讓人能夠堅持、不斷努力下去的重要條件。

Wendy媽有話說:

內驅力一直在,只是我們用錯了方法

我們常說,孩子沒有內驅力。

但是,如果細數孩子的成長過程,會發現孩子每一次成長,都伴隨著內驅力的出現。

你還記得那個蹣跚學步的小孩,哪怕摔倒了,也會爬起來繼續走嗎?那個咿咿呀呀的娃,哪怕說不清,也會一遍又一遍地說話嗎?

他們能夠如此堅持不懈,哪怕遇到困難也不在乎,靠的是什麼?就是內驅力。

所以,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和興趣一直都在,他們的內驅力也一直都在。

之所以在長大後,他們變得不好奇、不感興趣,其實是我們在養育的過程中,用錯了方法。

我們要如何彌補呢?

1.父母放手,才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海明威說: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

想要孩子有內驅力,就要讓他們學會從內打破。

如何做到?

父母先把自己的手松一松,哪怕再擔心、在不舍。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外驅力和內驅力,是蹺蹺板的兩端。一端高了,另一端就低。外驅力過強,孩子的內驅力,自然而然就被打壓到了谷底。

所以,只有當父母放手時,內驅力的那一端,才能一路走高。

2.制定規則,培養習慣。

在孩子小學的時候,就制定相應的規則,比如先寫作業後玩、做完作業認真檢查一遍、每晚睡前收拾好書包,等等。

一開始就養成了好習慣,家長再慢慢放手,更利於孩子自覺性、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

做好以上2點,激發孩子內驅力,你會發現,教育孩子要輕鬆很多。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